

東南網8月1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劉益清 本網記者 顏財斌 通訊員 王雙季)代表世界瓷都德化中國白陶瓷最高水平的百余名藝術家,將在國家博物館聯袂展示他們最新的陶藝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成果。 這是8月13日,記在從在京舉行的絲路使者“中國白”再出發(fā)——2017年國博德化白瓷藝術展新聞發(fā)布會上獲悉的。
本次展會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福建省文化廳、泉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德化縣人民政府承辦,泰華宸美術館協辦。
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博士孫旭光,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美術學博士、經濟學博士、數字藝術研究所所長王藝,泉州市委常委、副市長楊曉山和德化縣領導劉德旺、陳堅宏等,以及中央、海外駐京和福建省、泉州市主流新聞媒體等記者80多人出席新聞發(fā)布會。
泉州市委常委、副市長楊曉山介紹說,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早在宋元時期,隨著東方第一大港刺桐港的崛起,德化陶瓷就成為海上絲路主要輸出商品,質地優(yōu)良、光滑如雪的德化白瓷,風糜歐洲,被上流貴族、學界譽為“中國白"。改革開放后,德化陶瓷繼往開來,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持續(xù)提升德化瓷影響力和美譽度,德化縣委、縣政府組織該縣最具代表性的陶藝家聯合進京展示。本次展覽時間為8月20日至9月1日,8月20日上午10:00在國家博物館西大廳舉行德化白瓷藝術展開幕暨《絲路使者 “中國白”再出發(fā)——2017年國博德化白瓷藝術展作品集》出版發(fā)行儀式。當日還將在國家博物館舉行《絲路使者“中國白”再出發(fā)》學術研討會。在9月1日下午的閉幕式上,將舉行“中國白”作品捐贈儀式,屆時將有一批大師作品入選國家博物館珍藏。
德化縣長劉德旺告訴記者,本次展覽分為兩個區(qū)域和主題,在國家博物館北2和北3兩個展廳共展出106位德化陶瓷藝術家181件作品。第一個展廳為“云端高淼”,主要展示和宗教相關的觀音、羅漢、力士等瓷雕作品,表現宗教文化的圣潔和慈悲;第二個展廳為“人間萬象”,展示帝王將相、窈窕淑女以及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同時兼顧創(chuàng)新型、寫意和抽象的作品。參展作品呈現多元化,既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等國家級大師的作品,也有陶瓷新秀作品;既有傳統(tǒng)佛造像、人物塑像等規(guī)仿嚴謹的效古之作,也有日用陳設擺飾等機杼自出的清韻新品。眾多陶瓷藝術家努力汲取古代先賢之精華,并與當代藝術語言相結合,作品具有鮮明的表現性和個人風格,充分展現德化的傳統(tǒng)陶瓷文化和精美陶瓷藝術。
8月20日上午舉行的《絲路使者“中國白”再出發(fā)》學術研討會,由中國文物考古學會副理事長鄭國珍主持,陶瓷界、考古界、藝術界、收藏界的領導專家和德化大師代表將圍繞德化遼田尖窯址發(fā)掘考古的價值與意義、德化瓷燒制技藝等兩個主題進行研討。尤其是3700多年前,德化遼田尖窯址發(fā)掘考古印證了德化是中國最早青瓷制造地和中國龍窯起源地。
入選此次國博展的106位作者181件作品,以及德化陶瓷博物館的館藏作品均選入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絲路使者 “中國白”再出發(fā)——2017年國博德化白瓷藝術展作品集》,國家博物館館長參與該書主編。
在記者提問環(huán)節(jié),學術主持孫旭光,策展人王藝,德化縣長劉德旺和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蘇獻忠等就記者提出的關于德化陶瓷制作歷史、在“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地位、塑造國際品牌、德化白瓷的藝術收藏價值等問題逐一進行了解答。
學術主持孫旭光認為,當今德化瓷成為中外眾多國家級博物館競相收藏的珍品和贈送貴賓的國家禮品。德化陶瓷的漂洋過海,極大程度地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對研究我國陶瓷史、經濟史、海外交通史、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史都具有重要作用。策展人王藝高度評價了德化白瓷的藝術收藏價值。他認為,德化擁有得天獨厚的瓷土資源,自宋代形成以來,歷代能工巧匠利用這種有強烈陰柔美感的獨有瓷質,發(fā)揮他們的“遷想妙得”和技藝,達到材質、題材、技藝的完美結合。德化白瓷瓷胎致密,透光度極好,色澤光潤明亮,乳白如凝脂,追求單純的雕塑美和原材料的質地美,摒棄彩飾。德化瓷塑取材廣泛,構圖簡潔明快、流暢舒展,抒發(fā)著豁達樂觀的胸襟,能于各種雕像中見性格,如達摩的莊嚴,觀音的溫柔,壽星、羅漢之類的詼諧。德化瓷塑的傳統(tǒng)技藝有捏、塑、刻、搓、削、刮、接、擦、劃等。其中捏塑法更是令人叫絕,人物的手、足、珠串、花飾,纓絡都是隨后捏成,其精巧纖秀,工細逼真,可謂舉世無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