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的茶葉喝了,絲綢爛了,抹去塵埃,昔日的陶瓷 中國陶瓷依然燦燦生輝。”古代東西方交流是寫在中國陶瓷上的。而“BIANC DE CHINE”——“中國白”,這個頗具有東方意境的稱謂是17世紀歐洲國家對產自福建白瓷德化白瓷的美譽,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國白”早已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詞,彰顯了德化白瓷精湛高超的工藝。
歷經千年風霜,今天的瓷都德化古韻瓷香煥新顏,依然瓷香飄逸。在這片因瓷而靈秀的土地上,“中國白的故鄉(xiāng),瓷藝術的搖籃”,“中國瓷都”、“中國陶瓷之鄉(xiāng)”、“中國民間(陶瓷)藝術之鄉(xiāng)”、“中國陶瓷文化歷史名城”等美譽聲名遠揚。

瓷器是中國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它的出現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古代瓷器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它經歷了兩千多年的發(fā)展,品種豐富、工藝精美、形式多樣,且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鮮明的藝術性,受到了中外藏家的喜愛。
為何有如此多的中外藏家喜歡古瓷呢?首先,中國的陶瓷是中國文化的象征,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從陶瓷發(fā)展史上來分析,宋代有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它是宮廷燒制的皇室用瓷,其高端的品味和身份的象征,都讓收藏者津津樂道。特別是明清瓷器的青花瓷器更是頗負盛名,青花瓷器色調典雅,明凈可愛,單一的藍色和瑩潤的白釉相結合給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覺,讓人心生喜愛。其次,在十七、十八世紀的時候,我國的外銷瓷在世界上也產生過極大的影響,歐洲人一提到中國的藝術,往往想到的就是青花瓷和釉上彩瓷,外銷瓷也逐步適應國外市場的需求和喜愛而逐漸發(fā)展起來,被西方的宮廷貴族視若珍寶,競相收藏。尤其是晚明到清代康、雍、干階段,家中有沒有擺放中國瓷器,也成為了衡量貴族家庭身份高低的標準。后來,清代的五彩、粉彩、斗彩、琺瑯彩這些品種,形體秀美,胎體輕薄,實彩細潤至今讓人嘆為觀止?傊,中國古代瓷器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其濃郁醇厚的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風韻,征服了中外藏家。
收藏作為專業(yè)性、學術性、實踐性很強的科學鑒賞研究活動,是聚集知識財富和物質財富的手段,當下也出現了一批具有經濟實力和專業(yè)經驗的大規(guī)模藏家,但當下一部分藏家還是以投資的形式搞收藏,缺乏對文化遺產的學習和研究。從目前狀況來講,藏家們還是應該多學習,首先要“三多”,即多看、多問、多比較,切忌盲目收藏、聽流傳故事、按圖索驥等,在深入學習的過程中去發(fā)現自己喜愛的古老藝術。
對于鑒別古瓷,葉佩蘭簡單教給初入收藏圈的愛好者“五步法”:
一看器形。陶瓷鑒定,造型是一個重要依據,它有明顯的時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會時期人們的審美觀。如宋代白瓷碗,敞口平底造型、碗中刻花浮雕蓮瓣紋,是當時的主要審美風格;宋代白瓷窯色澤略偏黃,這是與其他時期白瓷最大的不同之處。
二看胎質。不同年代的瓷器在胎質上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陶瓷是火和泥的藝術,隨著燒制技術的不斷進步,胎骨的質量越往后期,質地越細膩,上釉的工藝方法也越多,這使得每個時期燒制的釉彩都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三看紋飾。瓷器上的紋飾有著明顯的民族性和時代性。中國古代陶瓷紋飾繁多,但按類別可分為人物、動物、植物和裝飾四大類。紋飾是當時社會文化的反映,這就需要藏者對我國各個時代的歷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四看款識?钭R也叫年款,在一些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中部或口緣等部位,書寫著某某皇帝的年號等,有“官窯”款、“民窯”款之分。這些款識表示某個朝代生產的器物,不同朝代使用的顏料不同,其成色也不一樣?钭R的識別,是古陶瓷鑒定中較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可以鑒定出一個古瓷器的年代及價值的高低。
五看底足。因各時期的燒制工藝不同,在燒制時支撐的方式方法也不同,這使得陶瓷器皿的底足部位有著明顯的差異,底足因為有支撐物,凹凸點不同,有的上釉、有的無釉彩,這些都是鑒別瓷器時代的重要特征。

古陶瓷鑒定技術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只能走多學科多方法的綜合之路。必須把單純憑借專家經驗的傳統(tǒng)外觀復寫法與元素鑒定法和老化鑒定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建一個古陶瓷鑒定的科學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使文物工作者避免失誤,才能使廣大收藏者和消費者免除贗品的困擾。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古陶瓷鑒定水平真正站在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