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杭州最散漫的季節(jié),遇見一次最風雅的集會。
昨天上午,“西湖峰會——尋覓構建中國審美價值體系的可能性”在唐云藝術館舉行,為第九屆“相約西湖”拉開帷幕。
參加峰會的嘉賓包括國際著名的陶瓷考古專家劉新園、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金觀濤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傳席、北京大學文博系主任徐天進等。這些來自各個領域的學者及專業(yè)人士,在接下來的幾天里,將就南宋的各個方面以雅集的形式進行研討,試圖發(fā)現以杭州為核心的南宋文化在當下還有怎樣的價值。
第一場研討,是從劉新園談兩宋及金的瓷器開始的,他說他對南宋很有興趣:“我弄陶瓷,就感覺到好像南宋政權是腐敗的,但是南宋中后期兩個窯廠是最有創(chuàng)造性的。”他展示了7件藏品,其中包括一件晚唐到五代期間產于杭州的漆器,引起了與會者的廣泛興趣。
而今天,此次峰會將移師萬松講堂,面對公眾,繼續(xù)這種交流。“中原文化中心南遷尋根之旅攝影展”、“宋朝金朝茶具展”、“南宋賞石展”等系列活動亦將開始。
昨天晚上,本屆“相約西湖”的開幕晚會在唐云藝術館旁的西湖邊舉行。晚會上,南宋杭州名畫家馬遠的作品《觀瀑圖》首次公開亮相,并將在今天開始展出。
談起舉辦這樣活動的意義,唐云博物館的金曉霞主任告訴記者:“歷史離我們很遙遠了,我們這一代人都缺乏這方面的常識,我們努力想做好。”
南宋真的那么遠嗎?
陳傳席:西湖十景就是那時傳下來的
大多數杭州人也許以為南宋只存在于博物館、歷史遺跡和歷史書中,和現實已經沒有多少關系,其實南宋沒有想象的那么遠。
60歲的著名學者陳傳席告訴我們:“西湖十景就是從南宋傳下來的。”他說,有一種說法,西湖十景就是“南宋四大家”之一、南宋畫院畫家夏圭起的名字。“即使西湖十景是別人發(fā)現、命名,但起碼夏圭畫了西湖十景圖,對于傳播西湖有好處。”
這可以看做這屆“相約西湖”,重拾南宋記憶現實意義的一個注腳。
談話從南宋的繪畫開始。“從魯迅到李澤厚都認為南宋畫很軟,讓不熟悉美術的人都以為南宋的畫只有風花雪月。”這位美術評論界中的“輕批評家”,卻認為南宋畫其實線條更剛硬,風貌更猛烈,這一部分和當年國仇家恨的氛圍有關。
南宋畫硬?傻搅嗽,“反對近代”,畫的線條反倒軟了下來。“一方面是顧慮,怕元朝統(tǒng)治者覺得你還在繼承故國文化,二是當時的藝術氛圍,文人們都喜歡文雅的線條。”這時,南宋院畫風格的繼承者浙派成了非主流。到了明朝初年,朱元璋不喜歡元畫的風格,浙派的畫家被從浙江請到了南京,于是成為明朝前半期的主流。到了中期,蘇州的經濟發(fā)達,吳山畫派興起,又有了元代畫的風貌……
一幅幅古畫,原來可以看出這么多東西。美術史是陳傳席最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伤粌H僅把美術史當作文化史,“更當作大歷史來看”。突然想起,他以前說過,涉及古代繪畫,就必須懂哲學、佛學、經濟學,當然包括歷史。
遇見陳傳席,他正坐于一扇望得見午后西湖的窗前,和一位傳記作家聊天。這次研討會,就想模仿古人的雅集形式,談談南宋。
上午,就在唐云博物館,同事和我說起唐云的往事:游玩的時候,隨身帶酒,看見好山水,就席地痛飲。若是醉了,往后一躺便可睡去。這樣的人,怕是會以為是想重現兩晉狂士的風姿吧。
陳傳席卻可能不這樣看。他談起這次“相約西湖”,覺得是和當今那種恢復文人傳統(tǒng)的呼聲有關,但目標不止于古,“因為任何美術、文學上的復古,都是托古創(chuàng)新,當年的孔子是這樣,西方的文藝復興也是這樣。”
陳傳席,現為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美術學院客座教授。曾任美國堪薩斯大學研究員。曾組織中國美術界第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同時組織全國36家博物館院明清繪畫聯展。1986年赴美國從事明清中國畫研究和考察美、日、英所藏中國古代藝術遺跡;貒,從事藝術史和文學史研究,出版著作36部,發(fā)表學術性文章500余篇。
研究要嚴謹 生活要快樂
73歲的劉新園愛開玩笑。一半也許因為是湖南漢子的天生,還有一半也許是源于對自己的認識。
“我只是遇到了一些事,覺得有意思,做了些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除此以外我很普通。”這當然是自謙,一件瓷器擺在他面前,不光能說出出處,還能說出國外最近拍賣的價格——一邊的一位瓷器收藏者說,能做到這點不容易,專家只知前者,而藏者則往往只能說出后者。
雖然已是公認的中國陶瓷史的專家,但劉新園怕見人,怕開會,“都是些麻煩的事。”
劉新園1962年大學畢業(yè),做過考古,下過鄉(xiāng),還在陶瓷廠里當過技術監(jiān)測員。他最初的研究成果和實踐脫不了關系。“那時候,沒別的事做,只好研究陶瓷。”
他的一個學生說,他來中國美院做講演,講宋代一件瓷器是如何生產出來的。臺下的都是碩士生、博士生,20多個人,卻聽不懂他在說什么。
但讀過的書也不少,甚至是雜書。有人說,他興致好的時候會大段大段地背托爾斯泰小說中喜愛的段落。
說起陶瓷,他的思維就穿越到歷史中。興高采烈的樣子,還會比畫。他興奮地說,那時景德鎮(zhèn)的制瓷業(yè)發(fā)達,創(chuàng)造出80多道工序,降低了技術的門檻,“連瘸子和瞎子都能找到工作”。但也有一些地方不好,比如拉胚的人,一個姿勢坐久了,就成了羅圈腿。“畸形的身體生產出精美的瓷器,是很強的一個對比。”
然后又回到現實中,他現在一半時間在美國,照看孫子。不過,還是要上網,看國內發(fā)生了什么事。他最痛恨不安全的食品,“一點道德都沒有了”。
“垂楊寄語山丹,你隨行在可憐,勸你娶個南婆,我也嫁個契丹。”他的學生朱葉青曾聽到劉新園用湖南口音朗誦了這首南宋民謠《垂楊與山丹》,就記了下來,還寫在這次“相約西湖”的文案中。沒想到劉新園看到了不高興,原來學生把垂楊和山丹位置弄反了。“這是不能弄錯的。”
但其他的時候,還是當個快樂的普通人吧。經歷過那么多事,很多東西已經看淡了,還是當個活得像自己的老頭吧。
劉新園,湖南澧縣人,馳名中外的陶瓷考古專家。先后被上海復旦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南昌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聘為客座教授,被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聘為名譽教授,被蘇富比公司聘為學術顧問。 1987年由國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的稱號。1983年先后應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美國國立弗利爾美術館、德國海德堡大學等單位之邀,作專題學術講座數十次。主要著作有《蔣祁“陶記”著作時代考辯》和元官窯以及明洪武、永樂、宣德、成化官窯研究專著。 (記者 潘寧 桂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