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懼外敵
1981年以來,舒爾茨不僅打破了美國人買咖啡豆回家煮咖啡的習慣,而且還把咖啡館開進了律師樓等公共場所,讓美國人體驗到了歐洲咖啡館溫馨的氛圍、高雅的環(huán)境以及放松的心境。有評論說,如果說美國文化的典型特征是自由、舒適、隨意,那么星巴克式的“咖啡文化”——“親切、輕松和休閑”正是它的最好體現。不僅如此,星巴克還變成了標準化作業(yè)的跨國公司。7500家連鎖店、40億美元的年收入、上市年倍的股價增長率令星巴克品牌傲視群雄,連年成為全球500最好的公司之一。
星巴克不懼外敵,它早已把其他咖啡連鎖店遠遠拋在后面。僅在美國,它的店面數量就是其主要競爭對手的10倍。而且由于它帶起的一連串咖啡熱潮,就連麥當勞、沃爾瑪都紛紛效仿開設了自己的咖啡店。“這倒激生了更多的咖啡消費者,星巴克的銷售額會從中受益,”舒爾茨如是說。
但對各種“快速擴張”的質疑和抨擊,星巴克的態(tài)度一直是不溫不火。財大氣粗的星巴克把目標放在了“發(fā)展平衡”上。盡量不要出現如日本國內“同族相殘”的局面。“掌握好節(jié)奏,星巴克的擴張戰(zhàn)車就能繼續(xù)前行,”不久前舒爾茨對媒體自信地說。
中國是當今全球經濟最具活力和人口最多的國家。沿著這樣的思路,星巴克在中國更不懼其它競爭品牌。據悉,近期他們將選擇將上海和臺北的合作股份增持到50%。“為了使品牌效應更大化,公司購進了新型的咖啡自動蒸煮器,這加快了服務速度。同時還增設了電子預訂服務及星巴克消費卡服務,使店里排隊的人大大減少,從而吸引了更多顧客進店消費。個別特色店增加了24小時服務,使?jié)撛诘哪芰A得更多的效益。”
舒爾茨現在把精力全部集中在更關鍵的事項上——創(chuàng)新及未來發(fā)展。在產品方面,公司每天都會試驗或推出新措施,比如與美國聯合航空公司合作為乘客提供咖啡;與卡夫合作銷售原裝咖啡豆;與百事合作試驗制造瓶裝咖啡飲料等,逐步地實現理想:星巴克咖啡店是各地消費者“異鄉(xiāng)的家”。
目前的星巴克正如有些媒體所言,是站在一個新的十字路口上,再也不是那個西雅圖的地方小店了。在投資者給它以信心時,它的股票已經翻了30倍。它只有努力放大品牌的文化光輝,才能繼續(xù)留住投資者的熱情,讓“星巴克的品牌狂想曲”得以受青睞。